新高考的等级划分通常遵循以下步骤和规则:
原始分排名
将每门选考科目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根据考生群体的原始分统计分布确定人数比例,将考生群体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
赋分区间设计
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固定的分数区间。例如,A等级可能对应100~86分,B等级对应85~71分,依此类推。
等级赋分
将等级转换为等级分数,满分值为100分,起点分值为30分。从A至E每个等级按照1分1档的分数间隔进行连续赋分。
人数比例
A等级约占15%,B等级约占35%,C等级约占35%,D等级约占13%,E等级约占2%。
转换公式
根据每个考生的原始分数及其所在等级的赋分区间,使用等比例转换法则换算成等级分数。
等级划分变化
以最新信息为准,2023年起,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被划分为A+、A、B+、B、C+、C、D+、D、E共8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3%、7%、16%、24%、16%、7%、3%。
建议
了解所在省份的具体政策:不同省份的高考等级划分和赋分规则可能有所不同,建议考生和家长详细查阅所在省份的高考政策文件。
关注赋分制的细节:赋分制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转换规则可能会影响考生的最终成绩,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并理解这些细节。
提前规划: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科目,并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以应对等级赋分带来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