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作者对“不求甚解”读书态度的看法。文章先摆出要批驳的观点,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傲慢自负;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穿,了解大意。接着,文章通过举例加以论证,正面列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如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时,其他人力求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从而论证了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好处,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显得具体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引用了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并指出“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通过这些对比论证,作者成功地阐述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其合理之处,不应盲目反对,而应正确理解其含义,以达到更好的读书效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