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考试的次序依次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
这是最低一级的考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通常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多在春季。通过县试的考生被称为童生,俗称秀才。
府试:
在县试通过后进行,由知府主持。通过府试的考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院试:
在府试通过后进行,由朝廷委派学政主持。通过院试的考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
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
在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
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策问。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个考试次序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人才的等级和职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