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毕业考试,即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关,被称为 殿试。在科举考试中,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考试,所有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贡士都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取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人都被授予进士及第的荣誉。其他进士则根据成绩被赐予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结果会张榜公布,俗称“金榜题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并在宋、元、明、清各代得到完善。整个科举考试分为多个阶段:
院试:
也称为童试,是县级别的考试,由县级官员主持,通过者被称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
也称为秋闱,是省级别的考试,由省级官员主持,通常在八月举行,通过者被称为举人。
会试:
也称为春闱,是国家级别的考试,由礼部主持,通常在春季举行,通过者被称为贡士。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国家级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通过者被称为进士。
这些考试不仅是对个人学识和能力的考核,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