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的语言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强加因果
定义:原文中的句子没有因果关系,但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关系。
例子:原文“近期全球油价上涨了,同时人们开始暂缓买车了”,选项“全球油价上涨导致人们暂缓买车”。
判断标志:因果词如“因此、因为、由于、导致、引起、造成、故”等。
偷换概念
定义: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
例子:将“老婆饼”中的“老婆”与实际的“妻子”概念混淆,或者将“鲨鱼”与“海底生物”概念混淆。
主要表现:抓住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或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强加比较
定义:原文中列举的几个事物本没有进行比较,但选项硬要对这几个事物进行比较。
例子:原文“苹果和梨都很好吃”,选项“苹果比梨更好吃”。
判断标志:比较词如“比、更、甚于、相对于、大于、多于”等。
激将法
定义:面试考官用来淘汰应考者的惯用手法,通过怀疑、尖锐、咄咄逼人的眼神和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激怒对方。
例子:“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你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与我们的职业不合适”。
挑战式语言陷阱
定义:面试时考生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表现得不够自信,回答时容易出现纰漏。
例子:考官通过提问“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来挑战考生的专业能力。
字词句变化陷阱
定义:出题人喜欢变化一些具体的要素,如主体、时态、语气、程度、逻辑关系等。
例子:原文“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将在未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深刻”,选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力遍布全球,对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义替换陷阱
定义:听力材料中的词汇或短语可能与题目中的词汇或短语存在同义或近义关系,但形式有所不同。
例子:题目中的“expensive”可能在听力中被替换为“pricey”或“high-priced”。
信息前置或后置陷阱
定义:听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时会在题目要求的信息之前或之后出现,导致考生错过正确答案。
例子:题目要求填写某人的职业,但听力中先提及了其他信息,然后才提到该人的职业。
数字陷阱
定义:听力材料中可能包含多个数字,而题目只要求填写其中一个,或者数字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例子:题目要求填写某人的年龄,但听力中提到了该人出生年份和当前年份,考生可能会误填为当前年份。
逻辑推断陷阱
定义: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并不直接给出,而是需要考生通过逻辑推断来得出答案。
例子:根据一系列事件和统计数据,推断出某个结论。
不“是”反“非”
定义:某些题型要求选择“没有涉及”“没有提到”或“不能得出”等“非”选项,但考生往往倾向于选择“是”或正确选项。
例子:题目“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中的“不是”关键词,常常在紧张情况下被考生忽略。
这些语言陷阱在考试中较为常见,考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和严谨的思维逻辑,才能在答题时避免掉入这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