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具体如下:
乡试 - 层级定位:
科举制度的第一级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 考试内容:主要考察经义、策论等,录取者可进入中央为官。
会试 - 层级定位:
第二级考试,由礼部在京城(北京)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 考试内容:以诗赋和策论为主,通过者获得进入殿试的资格。
殿试 - 层级定位:
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统称“进士及第”,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 考试内容:以策问为主,内容涉及时政、经义等,是科举制度的核心环节。
补充说明
通过院试(童生考试)后,考生称为“生员”或“秀才”,具备参加科举的资格。
明代科举制度强调“举人必进士”,进士及第后需在中央翰林院学习满三年,部分优秀者可进入翰林院任职。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