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简称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有才干、品德高尚的人才担任政府官员,从而保证政府的稳定和统治秩序。科举制度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童生试:
也称为童试,是科举考试的初级阶段,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通过童生试的考生称为秀才。
乡试:
也称为秋闱,是省级考试,由皇帝派遣考官主持。参加乡试的考生是秀才,考中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
也称为春闱,是全国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参加会试的考生是举人,考中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参加殿试的考生是贡士,考中者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这些考试逐级选拔,最终选出优秀人才进入官员阶层。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千余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止。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