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资料,“动则得辄”并非一个正确的成语或固定词组,可能是对“动辄得咎”的误写或混淆。以下是具体说明:
正确成语为“动辄得咎” 该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原句为:“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意思是形容人因言行谨慎或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稍有举动就容易招致责备或惩罚。
“动则得咎”与“动辄得咎”的区别
- 动则得咎: 强调因轻微过失或行动不慎而招致责备,如“他性格内向,动则得咎”。 - 动辄则咎
常见误区
- 部分资料误将“则”写为“得”,导致“动则得咎”出现,但该词组无实际意义。
相关近义词
包括“跋前踬后”“谨小慎微”“畏手畏脚”等,均形容因过度谨慎或顾虑而行动受限。
建议在写作和口语中使用“动辄得咎”,而“动则得咎”属于常见错误写法。若需表达类似“行动频繁招致责备”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