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行考试通常被称为 科举。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级别: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在科举考试前,士子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说法,例如焚香拜神、临考祈祷、激励自己、向长辈告别等。这些仪式和说法旨在祈求神灵保佑、调整心态和表达对长辈的感激。
总的来说,古代举行考试称为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