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的立意是文章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立意不仅需要正确,还应该新颖、精巧和深刻。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理解题干
题干点睛法:通过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并判断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迅速找出文章的总论点或分论点。例如,如果题干中提到“好政策,不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那么总论点就可以是“好政策不仅满足公民意愿,还滋养德与理”。
材料致胜法:如果题干中没有明确的总论点,需要回到材料中寻找能够提示总论点的地方。关注材料的核心段、首段或尾段,以及非作文题目剩余段,这些段落通常包含文章的核心观点。
结合材料
材料梳理: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和逻辑结构,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主题词,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某年国考市地级的作文中,关键词“理性”和“德性”与主题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基本内容逻辑。
材料出处:注意材料中题干一句话的出处段,这通常是文章的核心段,包含了文章的主要论点。
逆向思维
逆向立意:从常规观点的反面进行立意,打破传统观念,从相反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例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以放弃现有的交通发展模式,倡导无代步的出行方式和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思路,从而减轻交通压力。
寓理于事
托物言志:通过描述具体的事物,寄寓深刻的哲理和道理。例如,通过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社会现象,可以引出乡村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讨论中华崛起和民族振兴的必要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将相关理论、政策同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现象相联系,同时结合客观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合理见解。
拓展性思考
结合社会热点:将文章主旨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引发读者的共鸣。例如,结合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数字经济等议题,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全面审视
立意审视:在确定立意后,需要全面审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确保立意贯穿全文,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申论考试的立意,写出符合题目要求、内容深刻、逻辑严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