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难度的确定通常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主观题(选择题)难度计算
采用通过率法,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目的人数占考生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为:P = R / N,其中P代表难度,R为答对该题目的人数,N为参加考试的全体人数。P值越大,表明答对人数越多,题目难度就越小;P值越小,表明答对人数越少,题目难度就越大。
客观题(非选择题)难度计算
采用平均得分率法,计算考生在某一题目上的平均得分与该题目的满分之比。
计算公式为:P = X / M,其中P代表难度,X为考生在某一题目上的平均得分,M为该题目的满分。P值越大,表明平均得分率高,题目难度就越小;P值越小,表明平均得分率低,题目难度就越大。
整个试卷难度计算
也采用平均得分率法,计算考生平均得分与试卷总分之比。
计算公式为:P = X / W,其中P为难度,X为考生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例如,满分150分的试卷,考生平均得分95分,则该试卷难度系数为95 / 150 = 0.63。
极端分组法求难度
通过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得分或通过率来估计试题难度。
将考生的总分由高至低排列,然后从最高分开始向下取27%作为高分组,从最低分开始向上取27%作为低分组。通过分析这两组考生的表现来估计试题的整体难度。
难度系数控制
试题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30至0.70之间,易、中、难三种难度试题的比例通常为3:5:2。
难度系数越大,说明得到的平均分越高,题目的难度系数越小,说明题目做好的人越少。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题目区分考生水平高低的程度。区分度高的题目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而区分度低的题目则不能有效区分。
计算区分度的方法包括将学生按照平时模考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通过率或得分率,最后计算鉴别指数D = P高 - P低。
其他因素
试卷难度还会受到考试目的、考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难度系数还可以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般情况下,难度系数的划分是在考试之后才能知道。
综上所述,高考试卷难度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方法。通过科学、客观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确保试卷能够有效评估考生的实际水平,并具备良好的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