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阅卷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主要采用圈点的方式来评价试卷。以殿试为例,阅卷过程中,每份试卷会由十位阅卷官依次阅评,每位阅卷官在试卷上做标记。标记的符号包括:
圆圈:
表示最佳,是最高分。
三角形:
表示次佳。
方块形:
表示再次之。
打叉:
表示否定,即错误较多,得分较低。
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试卷被打叉超过两个的,只能列为三甲进士。
打叉两个以内的,为二甲进士。
一甲与二甲之争,则看谁的试卷被“圈”的次数多,圈数多的为优,列为一甲进士,圈数少的为二甲进士。
这种评分方法简单直观,能够有效区分考生的水平,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士子。
此外,古代科举考试还有一系列严格的防作弊措施,如糊名易书和誊录制度。糊名易书是指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折叠掩盖,用空白纸弥封并加盖骑缝章,以隐藏考生身份。誊录制度则是将弥封后的试卷由专门人员如实重抄一遍,以防止誊录错误。
阅卷流程通常包括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环节,每份试卷的阅卷过程都有多个环节负责人,且每道程序都有人监督,确保公平性。阅卷期间,阅卷人员全封闭工作,吃喝拉撒睡均在其间,避免外界干扰。
总的来说,古代科举考试的阅卷方式虽然简单,但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措施,确保了评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