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的考试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被称为 童试,是读书人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必经阶段。具体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别称
核心定义 童试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第一级,通过者称为“生员”或“秀才”,具备进入官方学校学习的资格。
别称
-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二、考试阶段与流程
考试阶段
- 县试: 在各县举行,由知县主持,每三年两次,逢寅、申、巳、亥年进行“科试”,丑、未、辰、戌年为“岁试”。 - 府试
- 院试:通过府试后参加,由学政或学道主持,每三年两次。
考试内容
包括经史子集、文史、算学、兵器、礼乐、方技等多科目,考试形式为闭卷作文。
三、历史演变与特点
年龄限制
应试者不限年龄,故称“童生”,但未录取者终身保留该称号。
考试频率与录取标准
每三年举行两次,录取者进入府、县学学习,成为生员后才能参加乡试。
特殊案例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因未通过童试,被称为“老童生”。
四、与后续考试的衔接
通过童试后,生员可参加 乡试(秋闱),合格者成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若继续考中会试(春闱)和殿试,则可晋升为进士、状元等。
综上,童试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环节,为个人仕途奠定初步基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