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闯关考试是一种以游戏化形式呈现的综合性测评方式,主要用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其核心特点是通过趣味闯关活动替代传统纸笔考试,旨在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提升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具体特点如下:
一、考试形式与内容
学科融合与趣味化设计 考试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但以游戏闯关形式呈现。例如:
- 语文:识字迷宫、猜猜我是谁(识字/背诵)、小猫钓鱼(仿说)
- 数学:计算达人(口算/口答)、二十四节气中的数学(应用题)
- 英语:单词接龙、找朋友(词汇/听力)
非纸笔评价方式
采用盖章、打星或奖状记录成绩,不依赖传统试卷。部分学校设置“闯关集星”模式,每完成一关可获得对应印章。
二、核心目标
落实“双减”政策
通过游戏化测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避免传统考试带来的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能力导向与素养培养
侧重考查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而非单纯记忆知识。例如通过“最美声音”(口语表达)和“擎天口才”(朗读)等关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三、实施特点
多样化的关卡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2-6个关卡,涵盖拼音、识字、数学应用等要素。例如黄岗小学的“出口成章”(看图讲故事)、市第十一小学的“一较高下”(数字比较)。
趣味性与互动性
以“乐园”或“游园”为场景,学生通过答题、游戏互动完成测试,类似沉浸式体验。
四、结果应用
过程性反馈: 教师通过闯关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测评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双减”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