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是通过乡试后获得的称号,而不是通过会试。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在各省举行,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举人不仅获得了参加京城会试的资格,还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的声望和特权。
具体流程如下:
乡试:
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或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生),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举人是通过乡试后获得的资格,标志着初步具备入仕资格,并且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和殿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