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春望》,考试内容通常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与互文 诗中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互文,以花鸟的“溅泪”“惊心”反衬诗人的忧国思家情怀。
细节描写的作用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诗人因忧思而搔首至白发稀疏的细节,深刻展现其内心的痛苦与纠结。
二、意象与主题
破败与荒凉的意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国破”“草木深”的对比,凸显长安城的荒凉与国家的兴衰。
家国情怀的融合
诗中既表达对安史之乱后长安破败的痛心(忧国),又流露出对家人安危的牵挂(思家),形成情感上的互补。
三、语言与格律
炼字与对仗
诗中“抵万金”的夸张表达,以及“感时”对“恨别”“白头”等词的工整对仗,体现了杜甫的炼字艺术。
格律要求
作为五言律诗,本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均符合规范,如“深”“心”“簪”等字的韵律呼应。
四、文学地位与影响
该诗被列为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春望》,是唐代“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作为理解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切入点。
备考建议:
考生需结合诗题“春望”(春季眺望长安)理解背景,从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多维度分析,并注意细节描写的赏析角度。建议背诵全诗并理解各联关联,以应对综合性的阅读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