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及特点?

59

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它包括上升支(去极化相)和下降支(复极化相),以及随后的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和特点是:

离子学说: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动有关。静息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关闭,当刺激达到阈值时,Na+通道被激活,Na+顺浓度梯度大量内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增加,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新的平衡点,即Na+平衡电位。此时,Na+通道逐渐失活,K+通道被激活,K+快速外流,导致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泵激活,将Na+泵出细胞,将K+泵入细胞,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

“全或无”现象: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就达到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一现象是因为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达到一定的阈值,阈下刺激不会引起动作电位,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即可引起动作电位。

不衰减式传播:

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到整个细胞,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呈不衰减式传播。

具有不应期:

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可传导性:

动作电位可以在细胞膜上传导,传导的原理是在细胞膜上产生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可以沿细胞膜向周围扩散,使得一处细胞膜发生动作电位,可以迅速引起整个细胞膜发生动作电位。

综上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膜对刺激反应的结果,涉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离子的跨膜流动以及钠泵的活动。其“全或无”特性、不衰减式传播和具有不应期等特点,使得动作电位成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