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的一些名言如下:
不听,不看,听了看了不留于意,是生存智慧。你可以从争与不争中体会生活的悠然。在宇宙法则面前,万物皆平等。
世界终归无解,不必探寻,只需音声相和,便是天人合一。
《诗经》,把这种情感价值生活延宕了三千年,只消一声吟诵,便风林秀木,伊人重现,萧瑟满怀。
我们理解的世界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世界。
人和人呆在一起,如果你感到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做事也顺风顺水地,那么这个人就是来营养你和丰富你的生命的,如果跟某些人呆在一起,你总是生病,提不起精神,诸事不顺,那么这场关系就是来消耗你的。
释迦牟尼曾说过:“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这个人一定会教会你些什么。每场相遇,都有意义。或好或坏,都是命中定数。他们会带着一些东西来,也会带走一些东西。或者是一段经历,或者是一些智慧。这些过程可能会让你被困扰,也可能为你带来启发和力量。尽管无法预知,但相信它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探索和收获之一。我们需要做的是,顺其自然,允许一切发生!
我们现在生活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我眼里90%以上的病都是情志病,都跟我们的情绪、跟我们有没有欢喜心有关。
人之自由是有次第的。首先是财富自由——这不是目的,而只是使生命具足的一个小小的阶梯,是生命向更高阶段前行的一个保障。但很多人都太沉溺于这一阶段了,甚至把这一阶段当成了终极目标。而忘记了追求更美好的。然后是生命自由——这是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是不任人宰割而重新把生命拿回自己掌握的一个阶段,真正支撑这一阶段的不是金钱,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阶段,或者是临死时才悔恨自己始终没有建立起对自己肉身的尊重,任意挥霍了一生。最后是心灵自由——是剔除了贪嗔痴对生命的困扰,而由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发展为生命潜能的发挥和奉献。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会使人更纠结;智慧,是让人不纠结。如果越聪明,就越纠结,反而没能过好,那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智慧,能让你无论好坏,都游刃有余,自在地、快乐地活着。由此,智慧一定有一些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贪、不求、不怨、不悔、安静、稳定。常常有人说:瞧,你又被人算计了!我赶紧拦着说:别,别告诉我。我不知道的话,就一直快乐着。他算计过,他累;我不想这乱七八糟的事儿,我不累。我的想法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把一切交给老天就好,自己只需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更何况,小风吹衣袂,随手写诗书,忙着高兴还来不及呢,哪儿有空想吃亏占便宜的事儿!修行也是在增智慧。关注于自己,快乐自己的快乐!不用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他多想多做,他累!
心,是火;灵,是火焰,是光芒。心灵向上的特性在于超越、在于追求神性。心灵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人超越动物本能之上,并保持精神的最高目标。正是心灵的美与卓越,让人类以神的姿态彰显了神的荣耀。
死亡,指肉体之无生命信息;亡,指灵魂之迷失。死亡是对这一世肉体的终结,是灵魂出窍,再寻它途。尘世生活,是上天安排的:昼夜交替,四季轮换,万物生老病死。我们所能做的,是跟上这个天——晨醒、夜寐、春种、秋收。神,无形,与先天有关。人与人之相同在于五脏六腑;人与人之差异在于五脏六腑之神明的不同。人,相同在有形上,不同在无形上——随无形而飘忽的是魂灵。精,有形,与后天五脏六腑运化能力有关。人体,像个房屋,既芳香四溢,又藏污纳垢,所谓修炼,就是启动觉知,然后大扫除——不是把污垢赶出去,而是认清它们是自性的一部分,仿佛在光芒中看那些微尘,然后把它们化掉,依旧作为自己能量的一部分。若以心灵论,我们每个人都像站在有无数镜子的房间里,有好多个自己,随便拿出一个,都吓自己一跳。而在那个房间外,我们的那个自己,讨了别人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