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大学》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59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和现代解读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格物"

指通过观察、研究事物本质和现象,探究其内在规律。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理解物理规律,或通过分析社会现象把握社会规律。

"致知"

指通过"格物"的过程获得知识、智慧和真理。强调通过实践和思考将外在事物转化为内在认知。

整体理解

"格物致知"即通过系统探究事物原理,达到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强调认知过程需从具体事物出发。

思想体系:属于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两条,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的起点。

三、现代意义

科学精神

强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证方法探索事物本质,与西方"科学精神"有相似之处。

实践哲学

注重在行动中认知,在认知中行动,形成良性循环。例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认知能力,再通过认知指导实践。

个人修养

通过"格物"克服私欲杂念(如孟子所言"格己"),实现内心澄明与道德提升。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王阳明"致良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侧重外在事物的探究;

"致良知"强调内在道德的觉悟,认为良知是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

综上,"格物致知"是儒家倡导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内在修心相结合的认知方法,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追求,也蕴含对人文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