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角石(直壳鹦鹉螺)
特征:古生代奥陶纪海洋霸主,体长可达10米,类似公交车的长度。因螺壳直立,被称为“毛笔鱼”。属盲视动物,通过触须和毒刺捕猎。
二、巨型羽翅鲎
特征: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的海洋节肢动物,化石发现于德国。钳子化石经放大研究推测体长可达2.33-2.55米,是已知最古老的巨型海蝎类。
三、三叶虫
特征:奥陶纪最著名的化石动物,生存于5亿多年前的海洋。已知种类超500种,化石记录广泛,知名度仅次于恐龙。
四、广翅鲎
特征:生活在约4.6亿年前的史前节肢动物,体长2-3米,以锋利爪子和强攻击力著称。是现代蝎子、蜘蛛等动物的祖先。
五、奇虾(恐虾)
特征:寒武纪生物,体长可达2米,口器如碗状,牙齿锋利。是已知最大的寒武纪动物,也是海洋顶级掠食者。
六、海林檎
特征: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生存于泥盆纪晚期。骨骼组织最简单,是海洋生物演化的重要一环。
七、甲胄鱼
特征:现存圆口纲动物(如七鳃鳗)的祖先,最早出现于奥陶纪。体表覆盖骨质甲片,是脊椎动物早期代表。
八、莱茵耶克尔鲎
特征:三亿年前的史前节肢动物,体长可达3米,是已知最长的节肢动物之一。
九、丰娇昆明鱼
特征:已知最古老的嵴椎动物,化石发现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体长仅1厘米,但生存于鱼类祖先阶段。
十、层孔虫
特征:奥陶纪晚期的海洋群体生物,共骨表面呈层纹状。约在白垩纪灭绝,是古生代重要分带化石。
补充说明:
生存环境:
奥陶纪海洋生物多为现代动物的祖先,如海星、鲨鱼等。
灭绝原因:
部分物种因环境变化(如氧气波动)灭绝,如甲胄鱼于泥盆纪末期消失。
化石意义:
笔石、三叶虫等生物因易保存性成为研究古生态的关键。
以上生物的化石记录为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部分物种的形态特征至今仍对生物学研究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