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
故事:苏联物理学家列别捷夫邀请爱因斯坦参加会议,列别捷夫误以为只有他一人出席,结果发现托尔斯泰也在场。会议中,数学家卡尔·弗里德曼要求爱因斯坦将数字排序,爱因斯坦因紧张未能回答。突然雷声响起,会场混乱,原来弗里德曼是故意制造干扰。
二、华罗庚(数学家)
少年天才:19岁因解答“3个3个地数余2,5个5个地数余3,7个7个地数余2”的问题(答案23)被数学界认可,从此开启数学研究生涯。
自学成才:初中辍学后自学代数和几何,凭借《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进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国际知名数学家。
三、祖冲之(数学家)
南北朝时期:通过观测和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提出“祖率”概念。
天文历法:编制《大明历》,改进历法计算方法,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贡献巨大。
四、高斯(数学家)
童年神速:小学时用“凑对法”快速计算1+2+3+…+100(结果5050),19岁用尺规作图证明17等分圆周。
数学哲学:18岁时因质疑上帝能否记住星星数目,被宗教机构驱逐,后转向数论研究。
五、陈景润(数学家)
哥德巴赫猜想: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筛法”证明“1+2”(即“偶数=两个素数之和”)成立,被国际同行誉为“陈氏定理”。
六、欧拉(数学家)
星空质疑:少年时因问老师星星数量,被宗教权威责罚,后因对数学本质的探索转向抽象数学领域。
公式创新:提出欧拉公式(e^iπ+1=0),被称为数学中最优美的公式之一。
这些故事展现了数学家们对知识的追求、创新精神及面对困境的坚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