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

59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合乎义理事情,要不要立刻去做?”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不久后,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公西华在一旁听到了这两次对话,感到十分疑惑,便问孔子:“先生,子路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却不一样呢?”孔子微笑着解释道:“子路这个人性格鲁莽,行事冲动,所以我要让他多思考,做事谨慎些;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常常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要勇敢果断地行动。”

颜渊问“什么是仁”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针对颜渊品德好、聪明好学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导。

仲弓问“什么是仁”

孔子另一名弟子仲弓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根据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仁慈贤德的特点,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

司马牛问孔子:“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

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嫌他相貌丑陋,虽然勉强收下了,但对人家一直比较冷淡。后来子羽在南方讲学,深受爱戴,弟子达到300人,名动一时。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在评价学生时,更注重其内在品质和能力,而不是外表。

通过这些典故,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观察到每个弟子的性格、才能和志向,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教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使每个弟子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