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作者通过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阐述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下是课文句子的分析:
摆出批驳的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出自己的看法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这是何苦来呢?”口语化的语言,如话家常,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总结
文章通过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建议:
在学习《不求甚解》时,要理解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即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不认真读书,而是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抓住精神实质,理解其核心思想,而不是死抠字眼。
通过反复阅读重要的书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从而提高读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