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的一些名言如下: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书人应当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学问之道,在于明辨是非,而不在于迎合。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盲从迷信。
学问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接受一切。
学问需要不断探索,不能止步不前。
学问需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成规。
学问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要固步自封。
学问需要有实践经验,不能空谈理论。
学问需要有批判精神,不能盲目崇拜。
学问需要有系统性,不能散乱无章。
这些名言体现了陈寅恪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