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之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陷入绝境的人还要拼命抵抗。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出处与典故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之战中,晋军虽大获全胜,但晋文公因担心楚国宰相子玉的复仇而忧心如焚。子玉在败退途中被楚王杀害后,晋文公才松了一口气,认为楚国再无威胁。
三、结构与用法
结构:动宾式成语(如“虎口拔牙”)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形容战斗或斗争的坚决性
近义词:困兽犹斗(二者为同一成语的不同表述)
反义词:束手就擒、俯首称臣
四、例句
1. 敌人虽败退至绝境,仍作困兽之斗,需谨慎应对。
2. 在商业竞争中,这家公司即使面临困境,仍坚持创新,真可谓困兽犹斗。
五、相关成语
作困兽斗:同“困兽犹斗”,强调被围者反击的勇气。
虎口拔牙:比喻做极其危险的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困兽之斗”不仅是一个描述动物行为的成语,更蕴含了人类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内核,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