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溜溜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退避三舍中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城濮之战

59

“退避三舍”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晋文公重耳为兑现对楚国的承诺而主动退让的故事。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典故背景

晋文公流亡经历

晋献公之子重耳因国内政变流亡至楚国,楚成王以礼相待,并在宴会上询问其回国后的报答之策。重耳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将主动后退九十里(即三舍),以示不忘楚国恩情。

城濮之战的导火索

楚国在春秋时期不断扩张,欲称霸中原。公元前632年,楚军攻打晋国盟友卫国,引发晋国反击。双方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展开决战。

二、核心经过

晋文公的退让策略

战前,晋文公遵从承诺,命晋军后退九十里,驻扎于城濮。此举令楚军误判晋军怯战,产生轻敌心理。

战术布局与胜利

- 晋军利用楚军左右翼联军协同不佳的弱点,先以虎皮蒙马冲击楚军右翼的陈、蔡联军,使其大乱。

- 接着,晋军上军假装败退,引诱楚军左翼追击,下军与中军则夹击楚军,形成合围之势。

- 楚军陷入混乱,最终被晋军大败,晋军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

三、历史意义

信义与战略的结合

该典故体现了晋文公“信义”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通过主动退让,他不仅兑现了承诺,还打乱了楚军的部署,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

文化象征

“退避三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与智慧的象征,常被用于形容主动避让、以柔克刚的策略。

四、相关细节

时间与地点:

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地点在今山东鄄城西南。

后续影响:此战标志着晋国确立中原霸主地位,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综上,“退避三舍”不仅是晋文公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外交智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