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众口铄金”的简短典故,主要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历,具体如下:
背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左徒(相当于宰相)。他主张联合齐国抗秦,但遭楚怀王疏远,后因谗言被流放至沅、湘流域。
核心事件
舆论压力:
屈原被流放后,楚国朝野及民间对其产生强烈负面舆论,指责其“奸诈”“破坏楚国安宁”。2. 舆论的破坏力:随着流言传播,楚王逐渐被舆论左右,甚至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形成“众口铄金”的局面。3. 悲剧结局:在舆论压力下,楚怀王最终被秦国诱骗致死,顷襄王继位后继续疏远屈原,导致其被流放至长江以南。
相关诗句
屈原在《九章·惜诵》中借神话题材表达对舆论的无奈:“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意为众口一词可混淆是非,当初的忠言如今却招致灾难)。
寓意
该典故常被用来比喻舆论的强大力量,警示人们需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群体思维左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