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的古今异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古义与今义的核心区别
古义 在《赤壁赋》等古文中,“徘徊”指明月停留、徘徊于斗牛之间,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写。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
现代汉语中,“徘徊”多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常带有犹豫不决的意味,如“他在街头徘徊”。此外,也可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起伏浮动,如“经济指标在低位徘徊”。
二、具体用法对比
古义用法: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观或抽象情感,如《楚辞》《汉书》等典籍。- 今义用法
更侧重描述人的行为状态,常与“犹豫”“犹豫不决”等词语搭配使用。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彷徨(犹豫不决)、流连(留恋)、游荡(闲逛)。- 反义词:果断(坚决)、坚决(毫不犹豫)。
四、例句补充
古义例句:
“徘徊歧路”(《左传》);“宿夜徘徊,不忍远去”(《汉书·杜钦传》)。- 今义例句:
“他在门口徘徊了许久,还是没决定进去”;“经济数据在低位徘徊了一个季度”。
综上,徘徊的古今异义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时空演变上,古时多指自然现象,今时则多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动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