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以下是两首著名的中秋元曲及其赏析: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以咏月为中心,将神话与自我置于其中,情景交融,意境澄澈空灵、清幽静谧。首句“一轮飞镜谁磨?”以雄奇突兀的造语,表现出作者对秋空圆月朗照的无限惊喜。接着,通过“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等句,用“彻”和“透”二字加倍形容月光照射的亮度,开拓了境界。最后四句,作者引吭高歌,向月中的嫦娥发问,表现了面对良辰美景的无限欣喜之情。
《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元好问
原文: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赏析:
元好问的《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描绘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接着,通过“万古谁将此镜磨”一句,将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引人寻思。曲中“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寒宫生活的羡慕。最后,通过“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等句,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
总结
这两首元曲都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时光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侧重于表现月光的明亮和宁静,而元好问的《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则通过对比广寒宫的欢乐和个人的孤独,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两首曲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