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火烧绵山的故事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忠臣义举,主要讲述了介子推为忠于君主,选择隐居绵山,最终被晋文公以焚山方式迫害致死的历史事件。以下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故事背景
骊姬之乱与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陷害太子申生,导致申生被赐死。申生弟弟重耳为避祸流亡他国,期间介子推始终追随。重耳复国后成为晋文公,但执政初期忽略功臣,介子推不愿受封。
割股奉君的典故
重耳饥饿时,介子推割股奉君,将肉熬汤赠予他,助其度过难关。此行为成为忠诚与奉献的象征。
二、核心事件
晋文公的遗忘与追悔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唯独忘记介子推。闻听臣子申诉,晋文公深感愧疚,亲自前往介子推家中请罪,但介子推已隐居绵山。
焚山逼出的悲剧
晋文公命御林军放火烧山,意图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为保护母亲,背母卧薪尝胆,最终在绵山枯柳下抱树而死。晋文公发现后痛哭流涕,下令厚葬于绵山,并改名介山为“绵山”,以示纪念。
三、历史影响
寒食节的起源
介子推被焚身亡之日定为“寒食节”,后与清明节合并为“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象征。
文化象征
介子推的故事被《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典籍记载,其“割股奉君”“忠隐山林”的品质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
四、相关遗迹
绵山风景区: 今山西省晋中介休市境内,包含铁索岭、栖贤谷等景点,设有介子推庙及祭祀田地。 寒食节习俗
此故事展现了介子推对忠诚与道义的坚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义士”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