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之爱的古诗词,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母爱主题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母亲为春晖喻子女,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与愧疚。
《别老母》(黄仲则)
搭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通过临别场景,展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墨萱图·其一》(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以萱草象征母爱,抒发游子对母亲的思念。
《劝孝歌》(佚名)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通过具体事例,揭露子女对父母辛劳的漠视。
二、父爱主题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父不父,兄不兄。 以孟母择邻教子反衬父爱的缺失,强调教育责任。
《燕诗示刘叟》(白居易)
养儿方得半成人,力尽不知热与辛。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示添丁》(卢仝)
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 以反语手法,讽刺对子女过度溺爱。
三、其他经典
《诗经·蓼莪》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持久影响力。
《楚辞·九章·悲回风》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虽未直接写父母,但表达了对亲情的追思。
四、补充说明
父爱典型: 如《小雅·蓼莪》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质朴表达,奠定中华文化伦理基础。- 艺术手法
建议阅读时结合具体诗篇背景理解,如《游子吟》是孟郊晚年作品,情感沉郁;《劝孝歌》则通过对比手法强化劝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