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比喻 该句通过“泰山”与“鸿毛”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人生价值的差异。泰山象征厚重、崇高,代表为正义、国家或民族利益牺牲的生命;鸿毛则轻飘无力,暗喻因私利、贪婪或愚昧而丧命的生命。
字面与深层含义
- 字面: 人终将死亡,但死的意义有别,有人如泰山般重,有人如鸿毛般轻。 - 深层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该句出自《史记·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劝慰朋友任安而书写的信件。
创作背景:当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入狱,面临生死考验,通过此句表达对生死价值的哲学思考。
三、历史影响与价值
哲学意义 该句开创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成为后世评价人生意义的经典范式。
现实启示
- 积极层面: 激励人们追求正义、奉献社会,如革命先烈、科学家等群体。 - 消极层面
四、相关人物举例
重于泰山:岳飞抗金救国、钱学森科研奉献等。
轻于鸿毛:秦桧卖国求荣、汪精卫叛国等。
综上,这句名言通过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命价值的本质: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与道德的高度。